晋知华印象

2015-04-07 来源:晋之华 浏览:6740 次

  认识晋知华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那时他在《安徽水报》做编辑,我们俩都是《中国水利报》的通讯员。该报是当时全国一家影响较大的行业报纸,经常组织通讯员开展业务培训。记得是在19975月黄山太平湖畔举办的新闻讲座上,晋知华与我分住在一个房间,白天我们一起逛街寻古、爬山览景,夜晚则打开话匣天南海北上下五千年地神侃。那时候年轻,直觉灵敏,一顿酒、一席话,甚至一个眼神,两个人立马可以成为朋友或故人。我与晋知华也算一见如故,从此成了朋友。

  但知华跟我确实不是同一类人。看到他的第一眼,我的脑海里当即蹦出一个字眼:绅士。身材伟岸,五官端正,衣着比较讲究,少言寡语,忧郁的眼神里蕴涵着浓重的诗人气质。等认识了,你就会发现,这是位外表冰冷、内心火热的人。对人热情,有求必应;对事认真,追求完美。什么都愿一探其详,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歌唱,武术,无所不擅。在那次培训期间的晚会上,知华的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技惊四座,余音绕梁,给安徽学员挣足了面子;而在游黄山、看西递的采风过程中,知华又成了全职导游兼摄影师。后来我出版的个人集,所选用的照片就是那次活动中拍摄的。而那本个人集,包括装帧设计、排版题图等,也都是知华帮助完成的。

热心人加多面手,想清闲,难。

  但这一点也没影响知华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十来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期间,由于工作变动,我与知华联系少了。等到再见面,知华已是史志专家,来我县筹办一项文史活动。见面后,知华送我一幅自己的国画作品。原来,十几年前我曾向他求过字画,可知华谦虚,追求完美,当时答应说,待能拿出手,一定奉送。现在我都忘了,可老兄却一直挂在心上!打开一看,是幅秋菊,其花含放相兼,叶肥润掩仰,枝穿插有致。整篇看去,枝孤花劲,傲霜之姿跃然纸上。菊之幽致,在于性傲色绝,“我花开后百花杀”。知华知菊知人,画画画意画神,交友交情交心。读其菊作,酣畅痛快!

  有些人天生就是与平庸对立的,不管俗务如何缠身,这些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知华可能就是这样的人,长居庙堂之高却素怀平民情怀,久经机关熏染但不失文人气息。人都不是铁打的,知华肯定也有累的时候。但他能让自己的生活紧张而充实,繁杂而简单。古有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后又有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知华一样有着深深的山水情结,同样愿意沉溺于这样的山水之中。钢铁城市的喧噪日子多了,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放放假。但是,对于知华来说,游历山水不只是看看过往的风景,他把那当成一种极其痛快的心灵与山川对话的历程。南方的山村水郭如水墨流淌,宁静里和着灵气;北方的苍岩峭壁似草莽英雄,雄浑中透着坚毅。优游于这如诗如画的世界里,世俗的烦扰陡然消失,困惑的灵魂超然脱胎,没有了烦扰与困惑,心胸能不旷达?心辕能不无羁?三十多年来,知华壮游三山五岳,倾情新安山水,从壮美的山水诗篇中,寻求到一方休憩身心的净土。山水,是知华魂牵梦萦的家园。沉醉于山水,便可以轻易地忘却俗情,自由地放飞思想,潇洒地挥洒笔墨,贪婪地畅游在幻想的情境里。三十多年来,知华不断地用画笔表达其对山水的向往,用灵魂感触山水的灵魂,在对山水仰望、思索、困惑、感慨和感动中,有一种精神的力量,“牵动着他的思想,撞击着他的灵魂”,产生一种共振,释放一种迷幻,使其如醉如痴、不能自己。

  于是,便有了案头上近期他的专题《山水寄情》。

山水寄情,山水激情。

  人生短暂,需要激情常相伴;生活坎坷,须有追求做支撑。有了激情,便能够把苦闷表达成努力,把委屈升华为不屈,把挫折改写成奋斗,便能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着,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生的激情。只要你心中有梦,只要你还对生活充满激情,你就注定不是平庸的人。

  在《山水寄情》自序里,知华说——笔墨不可脱离生活,笔墨应当表现时代。虽然经历世态炎凉,但让我心灵震动的只有人间真情!选择山水是因为它能够溶解宣泄我的喜怒哀乐,可以给我完全真切的、积极的、畅快的情思和快意。因此,我主张的山水语言是取‘宋元雄厚之质、明清苍润之趣’,立求笔墨随心、形以意立;在艺术表现上努力拓展思想之空间、时代之精神,在审美取向上着意探求深雄之品格、宏阔之气象。随心所欲地表达我的生活态度,蕴涵我的殷殷深情。”

  所以,新安江畔温暖的春风和山坡上浓浓花草气息扑面而来,便有了柔情似水、如诗如歌的条屏组画《三潭空翠》、《江村暮云》《齐云秋高》和《溪湾风暖》;山溪村舍隐于烟蔼,枯树虬枝让于苍穹,皖南乡间老人的热酒融化了雪天的寒气,永远定格为《徽乡雪霁》;《桃花坞》《太行山写生》以笔法粗犷、笔墨分明、多皴少染的手法,表现山的机理,人的骨气,以及纯朴的老乡辛勤劳动平凡而伟岸的身影;《铺沟霜降》《铺沟村记忆》则采用密集多变的短线、点擦,和着冷霜与秋熟,把黄河岸边老村长家温暖的窑洞、沟里合唱的黑山羊和山坡上清香的玉米一段段地揉进梦里;从事水利工作三十年,相看不厌,日久生情,水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即将出版《山水寄情》的主要题材。《岳西小水电》、《大别山夕照》的取景用意,依意取法,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情赞美;《清江放排》,则以大笔取势,小笔写质,粗写层峦高叠,细描人物波浪,大青绿罩染形成清爽峻拔的基调,简淡暖赭色的远山高耸着希望,与奔涌的波涛相应成趣,展示出八百里清江山水的奇特与壮丽……。

  掩卷遐思,我们似乎可以琢磨出其所蕴含的一些道理。晋知华,与其他的文学、书法、摄影、美术等方面的艺术家一样,无非就是人品学养、笔墨功力、风格特性等几个方面的修行。“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黄宾虹语)”,中国画是生命的艺术,山水画更是人生哲学与主体思想的实际体现。正是这种对生命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才构成了山水画与中国文人的不断纽带。通常情况下,画山水的艺术家们是在经历了世事磨难之后才将目光投注于山水上,其内心存积的苦闷在自己创造的心灵世界中得以释放,以此获得人格心理上的另一种升华。在山水这个广阔的自然中,艺术家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满足人格完善,而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寻求自我,在自己创造的艺术自然中实现回归自然的梦想,从而达到人格完美的境地。

  (文章作者:赵阳,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协会理事、六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