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元@云画家

中国民间艺术创意大师

邓之元:中国民俗字的拓展者

2015-06-09  作者:王贤友  点击:6343 次

  前日,安徽省民俗学会“寻根之旅”采风团抵达婺源秋口镇秋口村时,偶见一古民居的门楣上有一副谜语横联,横联上共有4个字,分别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成,从左往右依次是“青气”、“万丈”、“山水土”和“多年”。随行的非遗传人邓之元似乎有一种直觉,经过一番思考和推敲后认为:青色之气为“天”,万丈寓意为“长”,山水土是“地”的组成元素,而多年则为很“久”的意思,最终他猜出这4个字应该依次念作“天长地久” 

  其实,在我国民间存在一种奇怪的字。这种字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用到,在字典中也找不到它们的痕迹。比如,有个字上面一个“光”,下面一个“山”,类似这样的怪字还有很多。这些怪字是什么?有何含义?

  “我给这些怪字取了个名字,叫‘民俗字’。”邓之元为我们解惑:“这些字既不是国家承认的正字,也不属于很多学者研究范围内的俗字。这些字游离在正字和俗字的中间地带,一直被主流文化忽略。其实,每一个怪字的后面都有很深的民俗情结。” 据他介绍,虽然民俗字这个概念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汉字中包含的民俗现象却很常见。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囧”字就是一种典型的汉字民俗文化现象。90后的专用语——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如“爱”“翻译”成火星文为“嗳”、“瑷”、“à!”。 邓之元解释说:“火星文是在网络时代形成的新的民俗文化现象。”

  民俗字的形成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赋予汉字新的意思,即不改造原来的字形,寄托自己的思想。如古代的拆字、测字。测字中有象形法,就是根据某字的形体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改造字形。一般为创造者自己改变和创造新字,属于民间自造字。“其实自造也有两种方法,”民俗学家崔莫愁认为,“一为改变原来字形形成新字,另一种则是采用象形的办法另外造新字。”

   谈及民俗字,邓之元自有一套,他说这些字是汉字“词字”的一种,往往一个字是由34个字组合而成,合字不合音,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表达着吉祥的含义。比如“招财进宝”或“黄金万两”,这4个字各自都能组合成一个民俗字。

  邓之元是一个有心人,有心于民俗事业的文化人,他三十年如一日,穿行于民间,收集散落的民俗字,所做的工作犹如抢救文物。这些字通常都是单个出现在某个村落,不光数量有限,发现和寻找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2010年邓之元从收集的200多个字体中精选而出120多个民俗字,然后用楷书亲笔写成长卷,装裱起来长度达到66米。被文化部的相关部门验收后送往上海世博会,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在世博会上向观众展出。

  “这次送展的民俗字共有120个,每一个都由正楷写成,装裱后长达66米。”邓之元说。 展开后的民俗字卷轴,每一个字都有50厘米大小,分别写在不同形状的米黄色造型纸上,这些字有的可以大致猜测其中的含义,更多的很难看懂。

  “每一个民俗字都有丰富的故事和含义。”他所搜集的民俗字有的来自山东,有的来自河南,更多的是来自安徽的民间。有时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字,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比如一个被视为起着辟邪作用的组合字,到了合肥,就在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字体上又加了一个“包”字。“因为包公在合肥,他的威严在民间被人们奉若神明。”邓之元说。

  “很多民俗字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说不定那些字也就从此消失了。”邓之元惋惜道。“现在呢我就传承了三项非遗,第一项呢就是吴山铁字,第二个传承就是象形字,第三个传承就是民俗字,民俗字几千年来一直流传到现在,属于民间文化。这种字广泛地用于喜庆啦、一些商业上面啦,都能用得上的这种民俗字。”

  在他的“铁研居”的四面展示的民俗字,就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双喜字、福禄寿”。 邓之元兴趣盎然地告诉我们:“你看,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陆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安康、十全十美。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组合,是我创造出来的。这两边是我把上下五千年的朝代,用诗写出来,然后写成组合字,从黄帝尧舜禹开始,“黄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两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至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国共两党分陆岛、中华文明五千秋。”

  作品《中国梦》是他创作的一幅民俗字。在这幅作品中,“中” 字象人,双手叉腰,一竖笔锋刚劲,意为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国”字外围是中国地图形状,“梦”字极具动态,下边恰似一朵祥云;头上象一大鹏展翅飞翅,中间象奥运鸟巢,作品一边释文是“筑中国梦,壮民族魂”。

  民俗字“唯善呈和”,共用一个口字,右面是唯,上面是善,下面是呈,左面是和,意在告诫世人唯有行善,世界才会出现一片祥和;在古钱币中有“借口钱”一说,如“唯吾知足”“吾味知足”等,其中“唯吾知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钱币上,利用方口钱中的“口”字,上下左右共用,实在太妙! 

邓之元对于民俗字,很有感情,很专业,“这些民俗字在合肥民间起源很早,大概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了。……现在政府就很重视这一点。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意,能够达到市场的一些艺术家的认可,能够做到低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高端能走向大雅之堂。高的,我们把它做到奥运会礼品,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把它做到香港特区行政大楼,我们去年把它做到联合国大厦。”

  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有一个画廊要聘请他过去,年薪给30万,请他过去专门用书法书写民俗字,一月给他写10张、20张都行,邓之元都没干:“我在家一年只挣约10万块钱,我觉得这不是钱的事情,而是这是我的一种爱好,也是我一种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要体现我这个人的人生价值,金钱是代替不掉的。做点发明创造,别人没有的、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我感觉比挣钱还高兴。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每人一天只能吃三餐,如果吃四餐就接受不了。如果生活好了,那就肥胖起来了,肉吃得昏昏沉沉地,酒喝得晕晕乎乎地,那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也不幸福。所以要淡泊明志。过去诸葛亮讲,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颠覆不了的真理。只有淡泊才能明志,才能想到好多(更好的创意)。”

  用邓之元的话说,他所创作的每一幅字画都是他的宝贝,他想将这样宝贝传承下去,谈及此,他动情地说:“民俗字、象形字在几千年来一直都没有人在创造、在继承、在发展,所以我现在对这个也非常感兴趣。传承这一块,我觉得也很困难。一个是吃苦,第二利润不大,这两个加在一块,年轻人就不愿意学了。所以讲,传承是非常有困难的。”

  因为做铁字尤其是书法民俗字、民俗铁字很辛苦,传承下去很难,但邓之元收徒弟也有他的标准。

  他说:“我这里来最好的是高中毕业生,初中以上、高中毕业都可以,家庭在边远农村,家庭比较困难,贫困家庭子女是首先录用对象,因为他们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能吃得下这个苦,首先具备这些吃苦条件。来了以后就进行书法培训,教他书法、教他画,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了,那就当做自己家的小孩一样看待,包括在这里面吃、喝、住,对他的学习定期辅导,放手让他去做还是要有一个过渡时期的。”

  “民俗字历史悠久但是散轶较多,今后我会将民俗字的收集一直持续下去,也希望通过此次在上海的展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俗字,从而有机会征集到更多的民俗字、抢救民俗字。”邓之元说。

  几十年来,邓之元一直有个愿望,“我想为汉字民俗文化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民俗文化体现了一种民族性格,民族信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汉字的一种保护。现在我正在准备这个项目的申请材料。” 

  邓之元打算以安徽省民俗学会的名义申报这个项目。“民俗与中国汉字相结合形成了汉字民俗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江淮大地上的民俗,不论是对于研究汉字民俗文化,还是对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很有重要价值的。”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永平说:“如果以安徽的名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出安徽学者具有国际意识、文化保护意识,而且可以唤起安徽人民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件好事!”

  安徽是一片厚重而斑斓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和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从而衍生出姹紫嫣红的民俗文化,它们像形态各异的奇葩,共同点缀着这方古老的土地,使它焕发出独具魅力的迷人风采。